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能给熟悉的人咨询?

心理咨询师通常不建议给熟悉的人(如亲友、同事、朋友等)提供专业咨询,核心原因是这种 “双重关系” 会破坏咨询的专业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甚至可能对双方造成伤害。


一、破坏咨询的客观性与中立性


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咨询师以中立、客观的视角帮助来访者探索问题,但面对熟悉的人时,咨询师很难摆脱既有情感和认知的影响:


咨询师可能因 “关心” 而代入个人情绪(如心疼、愤怒、焦虑),难以保持理性判断,甚至不自觉地偏袒对方或指责其身边的人;


对熟悉的人的过往经历、性格特点有预设印象,容易带着 “偏见” 解读其问题,忽略来访者真实的内心感受(例如认为 “他一直很坚强,肯定是小题大做”)。


这种主观倾向会导致咨询方向偏离,无法真正解决来访者的问题。


二、影响来访者的自我暴露与信任


来访者在咨询中需要放下防御,坦诚表达内心的脆弱、矛盾或负面情绪(如对亲友的不满、隐秘的想法等)。但面对熟悉的咨询师时:

 

来访者可能因 “不好意思”“怕被评判” 而隐瞒关键信息(例如不敢说对咨询师本人的不满,或担心自己的问题被泄露给共同社交圈);


双方的现实关系(如亲属、上下级)可能让来访者产生压迫感,难以平等地表达真实需求,导致咨询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核心问题。


三、双重关系带来的伦理风险与伤害


心理咨询伦理严格禁止 “双重关系”(即咨询师与来访者同时存在咨询外的其他关系),因为这可能引发多重风险:


角色冲突:咨询师既是 “帮助者”,又是 “亲友”,可能在咨询建议中掺杂个人利益或情感需求。例如,为了维持现实中的良好关系,刻意回避来访者的问题本质,或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责任边界模糊:若咨询效果不佳,来访者可能既怨恨咨询师 “不够专业”,又纠结于现实关系的破裂;咨询师也可能因 “没帮到熟人” 而产生内疚,甚至影响对其他来访者的工作状态。


潜在伤害:某些问题(如家庭矛盾、情感纠纷)中,咨询师若与一方熟悉,可能被另一方视为 “偏袒”,导致冲突升级;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因咨询外的关系卷入来访者的现实问题,威胁自身或对方的安全。

 


四、行业规范的明确要求


各国心理咨询伦理准则(如美国心理学会 APA 伦理守则、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均明确指出,双重关系可能损害咨询有效性,应尽可能避免。即使在特殊情况下(如偏远地区资源有限),也需通过严格的伦理评估、明确边界等方式降低风险,但这显然不适用于普通的 “熟悉关系”。


心理咨询师不给熟悉的人咨询,本质是为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确保咨询有效、安全),维护咨询的专业性(保持中立客观),同时也是遵守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若身边有熟悉的人需要帮助,咨询师更合适的做法是推荐其他专业咨询师,而非亲自介入。

创建时间:2025-08-21 16:08
浏览量: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