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学生欺凌,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

近年来,恶性学生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实际上欺凌的发生不是极少出现的鲜见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46亿的儿童和青少年正在遭受不同形式的学生欺凌,有32%的学生报告在过去的一个月中被学校的同龄人欺凌至少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年的报告指出,在OECD国家中,平均有23%的学生报告每月至少被欺凌几次。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20年起,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定为“反对学生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意在呼吁全球对学生暴力和欺凌等问题建立全面的认识,确保儿童青少年的安全和福祉;各国政府间也高度重视,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较为知名的有挪威“Olweus欺凌防治计划”、芬兰“KiVa”反欺凌项目等。我国自2016年起,陆续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等诸多文件,“对学生欺凌零容忍”。


从国内外欺凌治理实践看,学生欺凌发生机制复杂多元,其治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携手,构建联动协作机制,坚持精准施策,综合治理。


家长需落实监护责任、承担教养义务、注重家风建设,提升对欺凌的早期识别,采用正确方式应对学生欺凌。家长需教育孩子平等待人并且学会自我保护,形成阻止欺凌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家长需纠正对学生欺凌的错误认知,如认为“欺负了别人,我们不吃亏,就不用管”“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是太笨太怂”。家长需关注孩子突然的行为变化,加强对欺凌早期识别,如“孩子突然睡眠不佳、在社交媒体突然发泄不良情绪及言语表达”等。家长需正确应对欺凌事件,冷静处理,既不做“小题大做”型家长:冲动性地对欺凌者进行报复,用不恰当的方式替自家孩子“讨回公道”;也不做“过度忍让”型家长:“班里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欺负你?”“同伴之间的摩擦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你不招惹他们,他们还能把你怎么样?


学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对高风险群体的关注度,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环境。学校要将预防学生欺凌融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积极的欺凌应对策略,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交能力、情绪调节技能、挫折应对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这是学生欺凌治理之“本”。同时,学校需要制订和完善学生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建立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职责,加强监管、做好隐患排查,提高对更具普遍性的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等形式的重视程度。相比于一般儿童,处境不利群体更容易卷入到欺凌事件中,学校中的心理发展资源则对处境不利儿童欺凌受害表现出积极的保护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处境不利群体儿童(留守、流动、单亲、残疾等儿童)的关注,重视改善师生和同伴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构建积极安全的学生环境。


社会需加强对学生欺凌的系统、持续的科学研究,联动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领域、跨部门工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学生欺凌的精准防治是一个多方面、跨学科的复杂过程。需依托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定期开展学生欺凌科普和宣传活动,加强舆论引导,纠正公众对学生欺凌的错误认知,如欺凌只是“闹着玩儿”、“开玩笑”,只有身体上的伤害才是欺凌,“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受害者有罪论等,正确把握学生欺凌的关键特征。同时,还需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交叉研究,全面揭示学生欺凌发生机制、不良后果以及防治机制。基于科学研究的发现,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学生欺凌的预防和干预方案,通过定期的监测和反馈机制,评估预防和干预措施的效果,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本土化学生欺凌防治方案。


学生欺凌防治涉及方方面面,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协作、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治理格局。唯有如此,才能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文章来源 | “人民网+”客户端
文章作者|任萍

青少年心理咨询: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焦虑    青少年厌学    青少年强迫

创建时间:2025-10-22 22:20
浏览量: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