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状表现有哪些?作为家长该怎办?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的抑郁症相对来说危害比较大,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各方面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人生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出现抑郁症的话,很容易影响到整个的社会生活学习功能。


初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大概7.6%-8.6%;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大概10.9%-12.5%;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大概1.9%-3.3%;


青少年抑郁引发严重后果。


我们时常看到青少年抑郁而引发各种事件的报道,“初中生因为成绩压力大而跳楼,高中生因为和父母吵架而赌气自杀。被老师训话,直接跳楼。与舍友关系不好,选择自杀等等……”诸如此类报道让人触目惊心。


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些初高中的孩子正是花季少年,为什么会出现抑郁的现象。


可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造成他们抑郁情绪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那是我们不曾考虑和触及的地方,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或许是孩子走向抑郁的导火索。


1.原生家庭


家庭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是由于童年创伤、不良家庭关系或者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而造成的。


父母工作繁忙,基本顾不上照顾孩子,他们给孩子提供的只有物质上的满足,孩子每天心情如何,过得好不好从来无暇顾及。很多孩子处于没有温暖和爱的家庭氛围,没有表扬和关心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家长还执拗地认为自己的言行和态度都是为孩子着想,工作忙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严厉的训斥则是让他们不骄不躁。


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拥抱,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只会感到孤独与自闭。


2.学习压力过大


调查发现,作业多、课外班多、睡眠不足几乎成了中学生的常态。很多家长表示除了周末,孩子很少在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再加上在很多家庭里,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如此“高压”之下,孩子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们背负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都是机械的学习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压抑感范围越来越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高中生比初中生出现抑郁的几率更大的原因。


3.同伴关系


青少年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同伴都是同龄阶段的伙伴,面临挫折时来自同伴的安慰与支持,可以消除个体的孤独感,能够有效的预防抑郁。相反,如果同伴关系差的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症。


当然周围环境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校园霸凌事件,会给学生心灵带来巨大的心灵伤害,焦虑恐惧围绕他们,很容易导致其走向歧途。


那么,青少年抑郁症状表现有哪些?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如有的孩子经常用手支着头,说头痛头昏;有的用手捂着胸,说呼吸困难; 有的说嗓子里好像有东西,影响吞咽。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二、坦途无悦。面对达到的目标、实现的理想、一帆风顺的坦途,患者并无喜悦之情,反而感到忧伤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学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学学习期间,经常无故往家跑,想休学退学。


三、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时对父母的管教言听计从,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会后,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四、自杀行为。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因为这类自杀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五、不良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潜意识层的,会导致生理障碍。如患者一到学校门口、教室里或工作单位,就感觉头晕、恶心、腹痛、肢体无力等,当离开这个特定环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种是意识层的,专往负面去猜测。如患者自认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己不会与人交往;自认为某些做法是一种错误,甚至是罪过,给别人造成了麻烦;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办等。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抑郁该怎么办?


1. 给孩子更多的认同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请你们多给孩子一点认同,认同他们的努力,认同他们的进步,让孩子对生活对学习充满动力,而不是打压他们的自信和热情。虽然当前他们的言行不足以成为你们眼中的骄傲,但是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冉冉上升的新星,只要我们足够相信和支持他们,总有一天会看到质的飞跃。

 

2. 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交流。有情感的交流才能让孩子真情流露,通过彼此的关心走进他们内心,获知孩子的所想所需,只有知道他们想什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走过彷徨和忧虑,顺利度过青春期的迷茫困顿,减少抑郁的可能。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你现在有一些生活和学习的困难,也总在自我质疑的矛盾中难以走出来,不过别怕,请你们继续保持心中那对生活的热情,学着去自我纾解,尝试打开内心,多交朋友,多诉说。

 

文章内容参考:青少年抑郁百科中国皮书网

 
创建时间:2021-08-15 10:21
浏览量:0

相关文章